新闻详情
转基因食品标识之争
近日,由云南律师许思龙发起的针对“转基因食品标识不显着”法律行动,受到公众广泛关注。该行动直指目前市场中的“涉转”食品普遍存在标识字体小,消费者难以辨识等问题。
实际上,自2002年《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》、《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》文件出台至今,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施行已有12年,却面临执行难的多重问题。问题背后,则是政治、科学、经济的多重博弈。
规定 零容忍 中国版本“最严厉”
“我们要求明确标注,并不是要反对转基因,也不是针对某一家企业的产品。”3月15日,云南同润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思龙在微博上公布了反对“转基因食品标识不显着”行动,旋即获得数十名律师的联名支持。
“我们的诉求就是标识应该明显、醒目,但实际情况是,很多超市里的转基因食用油标识非常不明显。而且我们调查发现,现在标注转基因的食用油比前两年还少了,这让我们担忧,到底是转基因的油少了,还是它们不标了?”许思龙指出,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》和《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》等多项法律法规中,都规定转基因食品应该在产品标签的明显位置上标注。
对于许思龙等律师的维权行动,民间不乏赞誉之声,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日,“转基因”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技术语汇,无疑加重了公众的疑虑。再加上层出不穷的“转基因危害健康”谣言,让公众“谈转基因而色变”。
在此背景下,要求“知情权”成为消费者顺理成章的诉求,“知情权”甚至升格为某种拥有政治意味的词语。许思龙表示:“转基因的安全性虽然存在很大的争议,但是我们不涉入这个话题,我们主要是针对这个消费者知情权这个问题,消费者买不买,是他自己选择的问题。”
要求转基因产品标识,也并非中国特有的规则,诸多欧洲国家及澳大利亚等国,都有相应的标注规则,如俄罗斯相关规定,含量超过0.9%转基因原料的食品必须加带标识;而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出售的转基因食品,无论是整件食物,还是只用于食品加工的材料之一,如果添加的基因材料或蛋白质会存在于最后的食物中,必须获得转基因情况证明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中国对于转基因标识的管理制度是世界上“最严厉”的,因为国外要求转基因产品标注的同时,往往会规定转基因原料在产品中的比例阈值(yù zhí,指的是触发某种行为或者反应产生所需要的最低值),超过阈值才需标注。而我国的相关规定并未对转基因原料在产品中的比例进行规定,也就是“包含既标注”,这一强制标识制度被称为“零容忍”或“0阈值”。
标准 不统一 至今无科学依据
看似严格的“零容忍”政策,却是政策漏洞的发端,无论是研究转基因技术的科学界,还是涉及转基因产品生产的企业,都曾对“零容忍”政策发出过质疑。中国水稻研究所生物工程系教授王大元的观点颇具代表性–“零容忍”标识法在事实上不可执行。
&ldqu
相关文章
下一条新闻:林丹回应金龙鱼代言风波:没问题,家人一直都在用
上一条新闻:终端拜访:如何与小店快速建立信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