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详情
土榨花生油黄曲霉毒素普遍超标,专家呼吁改变消费观念
2016/4/9 16:45:24
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,近年来,市场上出现一些商家向消费者推销一些小型家用榨油机,以方便消费者自己用油料(如花生等)榨取油脂。根据汪勇的研究,这类小型家用榨油机其实并不科学,也很不安全。因为这些小型家用榨油机的技术含量并不高,只是把一些落后设备简单地缩小化。
“油脂产品和豆浆、果汁产品不同,后两者是快速消费产品,安全考虑一般当日必须食用完。”汪勇指出,油脂产品一般每日用量有限,家用榨油机得到油脂产品,存储过程中可能有些指标已经超标,有潜在的安全风险。“这种方式得到的花生原油,胶质很多,其实并不适合直接烹饪菜肴。”
另外,和工业榨油机相比,家用榨油机压力低,出油率低,有一半左右的油脂无法榨出,造成很大的原料浪费。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榨油得到的花生粕,也是对于原料的又一次浪费。更加重要的,如果原料花生有霉变的,榨得的油脂存在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风险。
“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高度细化的社会,让更专业和更安全的产品服务消费者,是正常的消费理念。”汪勇说。
小作坊工艺简陋难消隐患
“小作坊加工出来的食用油不可能更安全。”汪勇告诉南方日报记者,在原料选择方面,小作坊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机制,所以其榨油的原料在储运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霉变。
在茂名等地,记者发现多个土榨花生油小作坊均位于公路两边,多为半开敞式的简易建筑。这些小作坊的生产车间与仓库混为一体,房内蒸炒工序产生大量湿热的蒸汽,而袋装的花生原料则随意堆放在地面和墙角,缺乏防潮措施,极易发生霉变。
汪勇介绍,霉变花生中含有的黄曲霉毒素B1对光、热、酸较稳定,只有加热到280℃—300℃才裂解,一般烹调加工温度难以将毒性消除。
《中国食品与营养》上的论文指出,加工前对感染黄曲霉毒素的花生原料进行处理,目前有效可行的方法有人工精选法、熏蒸法、浸泡法等。而常用去除花生油中毒素的方法有吸附法、碱炼法、紫外线辐照法三种。
其中,吸附法是利用活性炭、白陶土、硅藻土等吸附剂在脱色的同时吸附脱除黄曲霉毒素;碱炼法是在毛油中加入氢氧化钠与毒素反应,形成可溶于水的钠盐,然后进行水洗去毒;紫外线辐照法是利用紫外线照射处理花生油,可以使其中的黄曲霉毒素降解。
有小作坊业主向记者表示,花生在榨油前会放在门前的木盘上做筛选,去掉霉变的颗粒。现场也有顾客表示,榨油的花生原料是自己采购拣选过的,不会有霉变的花生。
这样,是否能够有效去除黄曲霉毒素的来源?汪勇分析,人工拣选去除霉变花生,确实能一定程度上降低花生油中的毒素,但由于小作坊制作的散装花生油一般没有油脂精炼过程,如碱炼脱酸和吸附脱色等工序,油中的黄曲霉毒素无法去除达标。
《检察日报》报道中提到,被查获的小作坊根本不会考虑存储环境的问题。有的小作坊经营者为谋取更大利润,甚至故意低价购买劣质花生作为榨油原料。南方日报记者从茂名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,当地监管部门每年都以花生油为重点行业持续开展专项整治,近两年花生油抽检不合格发现率保持在15%左右。
Previous page [1] [2] [3] [4] Next page
相关文章
下一条新闻:5l装食用油4.7公斤符合标准
上一条新闻:现榨花生油“无添加”未必安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