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详情
土榨花生油黄曲霉毒素普遍超标,专家呼吁改变消费观念
2016/4/9 16:45:24
黄曲霉毒素长期摄入易致肝癌
土榨花生油是否真的因为“天然无添加”就更加安全健康?土榨花生油中检出的黄曲霉毒素是什么东西?有什么危害?这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科学原理?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采访专家和监管部门的专业人士。
广东省食品学会副秘书长、暨南大学理工学院食品学教授汪勇介绍,所谓黄曲霉毒素,实际上是指化学结构相似的一组衍生物,主要由黄曲霉菌产生,其它曲霉菌和青霉菌也可产生少许。
目前已证实的黄曲霉毒素有10多种,可分为B1和G1两大类。在油脂中,主要的黄曲霉毒素有B1、B2、G1、G2、M1和M2六种,其中以B1存在量最大毒性也最高,M1是B1的代谢产物,毒性仅次于B1。
1993年,黄曲霉毒素(Aflatoxin,AF)被世界卫生组织(WHO)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一类天然存在的致癌物,是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,具有很强的致畸、致突变、致癌作用。
大量的研究发现,黄曲霉毒素B1不但具有极强的三致毒性,而且急性毒性也相当高,半致死剂量为0.36mg/kg体重。其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损害肝脏,可引发肝炎、肝硬化、肝部坏死、肝癌等疾病,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、恶心、呕吐、胃部不适、腹胀、肝区触痛等症状。此外,黄曲霉毒素在体内还有一定的蓄积性,主要通过乳汁、尿液和粪便排出。长期摄入低剂量的黄曲霉毒素能够大大增加患肝癌的概率。
学术刊物《海峡预防医学》上的一篇论文指出,花生霉变是造成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超标的主要原因。每年花生生产季节都正值盛夏,气温高、湿度大,容易造成花生霉变。2010年第3期《中国食品与营养》杂志上的论文《花生及其制品的黄曲霉毒素污染与防控措施》也指出,花生是最容易遭受黄曲霉菌污染的粮油作物之一。
建议消费者购买品牌产品
“消费者普遍带有一种‘凡是土的就是好的’的消费观念,只要掌握一定食品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,这种消费观念是非常错误的。”汪勇表示,食用油加工是一项技术高度集约化的加工过程,目前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技术、工艺和设备已经很成熟,基本都能够运用到食用油大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。而很多小作坊并不是不愿意去升级自己的生产线,而是因为购买和安装设备的成本居高不下。
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,要降低黄曲霉毒素超标带来的安全风险,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来说,应当依照《食品安全法》等法律、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,如向卫生可靠和信誉良好的供应商购买原材料;加强工艺过程卫生管理;检验原料及成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;妥善贮存食品,环境保持干爽和清凉;存放食品时应采用先入先出的原则;按规定完善有关记录,保障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等。
而对于消费者,监管部门建议购买食用油时,最好到大中型的正规商场购买品牌花生油,并注意检查其标签上是否有标注“QS”标志,尽量不买散装花生油、土榨花生油。同时,消费者要留意商店的花生油是否存放在阴凉的环境内,如发现包装不清洁、已打开或破损,便不要购买。
汪勇认为,如果能开发出一套低成本小型黄曲霉毒素去除技术与设备,对于存在的小作坊加工者以及部分消费者而言,都是利好的消息,也可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。“这项技术主要面临的困难是如何小型化、易于操作并且成本较低,这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和不断试验研究。”
Previous page [1] [2] [3] [4] Next page
相关文章
下一条新闻:5l装食用油4.7公斤符合标准
上一条新闻:现榨花生油“无添加”未必安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