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详情

地沟油事件影响,散装油退市是大势所趋

2015/11/16 20:01:11

       “地沟油”事件让市民外出就餐时对小吃店是否使用“地沟油”心存芥蒂,也引起食用油市场的动荡。昨日,记者从粮食系统向全市油脂生产、批发销售企业发起的“诚信、自律、抵制地沟油”倡议会上了解到,受“地沟油”事件影响,被不法商贩“动手脚”的散装油销量受到明显冲击。

  现状 老客户不敢来买了

  “‘地沟油’事件对我们的生意确实产生了较大影响,很多原先的客户都不怎么敢来买了。”一位销售散装油的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就他们公司而言,近一两个月来,生意下降了近30%,“听说其他一些做散装油生意的,关门谢客了好几天。”

  这位工作人员的话,得到了厦门市粮食局监督检查处处长张建华的认同。“自国家大力整治‘地沟油’以来,一些饭店为了‘避嫌',不愿意再使用散装食用油了。”张建华说,虽说散装食用油不一定就是“地沟油”,但和桶装油相比,价格毕竟差太多,人们对散装食用油也更加忌讳了。事实上,“地沟油”事件影响的不仅是散装食用油的销售,对经销商的心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,一些食用油经销商对“地沟油”字眼都显得特别敏感,不愿多谈。

  据市粮食局统计,我市通过QS论证的食用油生产企业有16家,较大型专营食用油批发、销售企业18家,而散装油生产、销售企业则有十多家,散装油原来占据厦门食用油市场的10%左右。据悉,目前使用散装油的,多为小型饭店、街边烧烤摊、油条摊等。在农村地区,散装油使用比例也较高。

  问题 散装油易被“动手脚”

 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,目前,散装油也是很容易被“动手脚”的对象。

  据市粮食局副局长郭勇鹏透露,一些产能在5万吨以下的小型企业(其中不少是散装油生产企业),往往会在原料进货时把关不严,以致混进地沟油原料,让人很不放心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在流通环节上,会存在某些不法商贩在散装油中混入潲水油,或是用价值较低的棕榈油等掺杂到价值较高的菜籽油中等情况,而有些散装油甚至根本达不到标准。

  散装油在销售上存在的问题也较多:一是销售商没有做好索证索票,也没有做好进销台账登记;二是其销售的散装油缺乏规定标志,没有产品名称、产地、生产日期、分装日期、经销单位、地址等内容。一旦出现问题时,往往无法追根溯源,损害各方利益。

  未来  散装油不进则退

  眼下,散装油已成为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。昨天,粮食系统向全市油脂生产、批发销售企业发起“诚信、自律、抵制地沟油”的倡议,对购入原油来源可疑、进料与出油数量明显不符、销售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行为进行重点调查,并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。“尤其在销售环节,对无标签标识、来源不明、进货价格明显偏低的散装油要进行重点调查。”郭勇鹏说。

  关于散装油未来的走向也受到业界关注。“以后买散装食用油的将越来越少。”中盛粮油集团公司相关人士称,希望有想法与具备一定实力的散装油企业能抓住机会,成功转型,发展成品牌企业。而另外一些生产条件差、规模较小的散装油生产企业,将会逐步退出市场。


相关文章

没有相关文章

下一条新闻:食用油:二线品牌的市场机会

上一条新闻:铁岭散豆油显现“退市”前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