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详情
国企联手挑战外资 争夺粮油市场话语权
ADM、嘉吉、邦吉、路易达孚为国际老牌四大粮商,益海嘉里则是国内油脂油料老大,占据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半壁江山。好妻子粮油集团公司总部在香港,是农业、食品工业和能源等多个领域贸易商。
中纺集团今年4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,目前在国内油脂油料加工行业,上述6家为代表的外资企业油脂油料压榨产能为9.37万吨/天,占到国内市场份额47.2%;以中粮集团、中纺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油脂油料压榨总体产能为8.5万吨/天,占总压榨产能的42.9%;剩下为多个民营企业分得,日压榨产能1.96万吨,约占9.9%市场份额。
以单个企业统计,益海嘉里凭借日压榨5.23万吨的产能排名第一,占据26%市场份额;紧随其后为央企中粮集团和中纺集团,日压榨产能各为3.52万吨和2.2万吨,分别占据18%和11%的市场份额。中储粮以8000吨产能排名第九,占有4%市场份额。主要外资企业都超过中储粮。
“红顶商人”引发市场担忧
近年业界关于中储粮是“大粮仓”还是“大粮商”的讨论一直存在,有分析认为中储粮应掌握好两者平衡。
对于此次中储粮和京粮合建油脂加工厂,也有市场人士指出,这是国企在打着粮食安全的旗号,提高掌控市场的话语权。
秦中春表示,中储粮的行为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,一方面是它承担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性的职责,另外一部分,它还有一部分经营行为,比如加工、经营等。既然是经营,哪个地方有商机、有机会,它也会去投资。
近两三年来,业界关于中储粮是“大粮仓”还是“大粮商”的讨论一直存在。
自2000年成立之日起,国家对中储粮的定位就是“大粮仓”,期望以其掌握的充足粮食储备来稳定国内粮价。但近年来由于中储粮开始从事“经营性业务”,逐渐模糊了“政策性”和“经营性”两个角色之间的界限,引发了业内人士对其“定位”的质疑。
按照中储粮油脂公司的构想和规划,到2015年,油脂公司油料仓储能力将达到280万吨,油脂仓储能力160万吨,油料压榨能力将超过600万吨,油脂精炼能力超过200万吨,罐装能力70万吨,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到10%-12%。配合较大的油脂油料储备资源,中储粮总公司将具有一定的油脂市场话语权。
“5年后我们会有与益海抗衡的实力。”中储粮油脂公司高层曾公开表述。
对于中储粮向“粮油经营商”转型,业界流露出担心。有声音指出,作为“红顶商人”,如果它转型成为一个逐利的市场主体,对其他企业来说,肯定是压力不小。
郭清保指出,对于中储粮而言,如何实现“大粮商”战略、实现经营与政策的有效平衡点正成为其头等大事。
■ 背景
外企引领食用油革命
20年前的散装油被小包装食用油逐步取代,外企成为中国油脂业寡头
在20多年前的中国,几乎谁也不敢想象小包装食用油会有这么大的市场。
相关文章
没有相关文章下一条新闻:国企联手挑战外资 争夺粮油市场话语权
上一条新闻:2015全国粮油产销企业订货会将在德州举行